来源:看安徽2019-04-08 10:31
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··· 君住长江头,我住长江尾··· 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,日月盈昃··· 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··· 我们熟知: 李白、刘禹锡、李之仪、王安石、伍子胥、林散之······ 这一篇篇倒背如流的优美诗文,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都与马鞍山密不可分。
马鞍山,又称诗城,缘于钟情这片热土的诗人,流传于此的千年诗篇。
课本上的马鞍山
李白山水游踪
公元724或725年春夏之交,风华正茂的李白来到天门山,从此,他与马鞍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“一生好入名山游”的李白一生先后数次到过马鞍山,每次都流连忘返。李白对这片土地的热爱,已化作近60篇字字珠玑的诗文,浸润在马鞍山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。
西梁山上“望天门”
李白,诗仙,自不必多做介绍。 西梁山,因李白的《望天门山》而得名。“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”西梁山俯临长江,与芜湖的东梁山夹江对峙,形若门户,合称天门山。 望万里长江,望“天门中断”,看“碧水东流”,恰似诗仙李白当时所望之境,澎湃之感油然而生。 诗魂安处大青山 青山有幸埋诗魂。李白的出生地至今尚无定论,可诗仙的长眠之处,毫无争议,一致认为是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青山脚下的李白墓园。 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,太白墓前,一壶浊酒,一轮明月,诗话古今。太白祠、享堂、“宋碑”、106方“太白碑林”,通览一番,想必定有所获。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诗仙诗魂栖身处,不鸣也名。 怀古论诗采石矶 “牛渚西江夜,青天无片云。登舟望秋月,空忆谢将军。余亦能高咏,斯人不可闻。明朝挂帆去,枫叶落纷纷。”采石矶古称牛渚矶,李白钟情于采石矶的山水,多次登临吟咏,留下了许多诸如《夜泊牛渚怀古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。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李白纪念馆,这里有绝壁临江,水湍石奇,风景瑰丽的秀丽风景;这里也有驰誉江南的三元洞、气势宏伟的三台阁、谪仙园古建筑群,古栈道······寻觅诗仙游踪、体味诗词意境,怀古论诗当去采石矶。
课本上的马鞍山
刘禹锡陋室养心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;斯是陋室,唯吾德馨……”这首《陋室铭》是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在自己的居所陋室里撰写的。所谓陋室,却自然环境清幽,交往人物不俗,生活情趣的高雅。 以陋室为依托兴建的陋室公园位于和城半边街,牌坊门楼,气势轩昂。公园面积50多亩,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、望江亭、仙人洞。池中建有临流亭、履仙桥等,周围筑仿清镂花墙300多米,正门坐南朝北,牌坊式门楼,“陋室公园”匾额。 课本上的马鞍山 李之仪爱情佳话 说起李之仪,绕不开《卜算子·我住长江头》。“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。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。此水几时休?此恨何时已?只愿君心似我心,定不负相思意!”短短几句,却道尽相思。 李之仪自号“姑溪居士”, 足见其对当涂的喜爱。先葬父母、爱妻与此,后与当涂绝色歌妓杨姝游青山、游藏云山、游凌云山、游姑溪河,相互唱和,互赠诗文,“以诗文自娱”才有相思佳作流传千古。 课本上的马鞍山 王安石褒禅探秘 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,而无不在也···”褒禅山启发了王安石的思考,故而有了让它闻名遐迩的《游褒禅山记》。诗句之精妙不对赘述,而诗中的褒禅山之诗韵却要亲至才能体会。 满山林木葱茏,枫树、葛藤和知名、不知名的山花,色彩斑斓,生机勃勃。登褒禅山极目远眺,四周青峰环绕,山野之趣,赏玩之乐,探幽之险,登临之兴,游其中,悟人生大意。 课本上的马鞍山 伍子胥过昭关 昭关,位于含山县北,地当江淮要冲,雄踞吴头楚尾,是春秋战国时吴楚两雄的天然分界线。 “一夜白头”、“日暮途穷”以及“皇甫讷扮伍子胥——蒙混过关”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、歇后语均与昭关紧密相连,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,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悠久文化。一文一武,一张一弛,使昭关名满天下。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,一道底座由巨型青砖砌就的雄关巍然屹立,春秋时的森严壁垒早已不复存在。城楼上堞垛森森,牙旗猎猎,似乎还有战时金戈铁马的影子。 课本上的马鞍山 项羽不过江东 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”李清照的《夏日绝句》,其浩然正气,傲然风骨,总会使人肃然起敬,凝神起思,思而情! 为项羽的勇猛无敌而赞叹,为其自刎江边而唏嘘,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马鞍山。霸王祠是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后而建的,历史已相当久远,位于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。 霸王祠内有汉阙,抛首石、三十一响钟亭、乌江亭、驻马河遗址、旗杆台、棂星门、偏殿、衣冠冢、墓道、墓室、石人石马、霸王鼎等十几个景点,巍峨如此,恰似往昔壮烈。 这就是马鞍山,马鞍山却又不止于此。 古老的历史,优美的景色,动人的故事……。 来这里探寻美丽风景, 温习学生时代的课本记忆, 聆听历史的回音, 游走诗词歌赋, 畅谈人生哲学。